4月12日,《人民日报》在以大标题《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报导我校哲学院伦理学专业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阿姆贾德。《人民日报》发编者按认为,(众多留学生)见证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感受中国革命老区的蓬勃生机、近距离观察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果、帮助外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多名长期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青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现在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改变着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在他们眼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贡献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阿姆贾德2019年入学,在导师顾爱华教授的指导下勤奋学习,刻苦专研,在国外刊物发表5篇高水平论文。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工作,对中国和辽宁大学饱含深情,被我校师生誉为“洋雷锋”,并获得国际教育学院“优秀志愿者”称号,是我校一名优秀的留学生。《中国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他的事迹。《人民日报》关于阿姆贾德的文章题目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文如下:
“今年是我在辽宁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我早已融入中国,无法用言语表达对中国的喜爱。”巴基斯坦留学生阿姆贾德这样形容自己对中国的感情。从儿时起,他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非常感兴趣。2019年,他来到辽宁大学攻读伦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得以近距离了解和认识中国。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阿姆贾德对此深有感触,他回忆起走访阜新市彰武县的经历。在章古台镇,他了解到当地几代人接续努力,花了70多年时间将沙丘荒漠变成绿色家园,“真是一个奇迹”;在四合城镇刘家村,他与种下26万余株树木的中共优秀党员侯贵交流;在阿尔乡镇,他和种了一辈子树的已故村支书董福财的家人和乡亲们促膝长谈。“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的力量。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阿姆贾德说。
这些年,阿姆贾德去过辽宁的很多地方。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让他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人也能让自身成长。”被雷锋的故事所感染,阿姆贾德回到学校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新冠疫情发生后,他成为学校第一位国际学生志愿者,主动为在校学生运送并分配三餐、分发抗疫物资、收取生活垃圾,被授予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0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称赞他“助人为乐,勇于担当,以志愿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作为辽宁大学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阿姆贾德非常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伦理学研究中,我时常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2020年,阿姆贾德参加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辽宁行”系列活动。走访沈阳市兴隆台镇时,他被那里与众不同的锡伯族民族文化吸引,和一同前往的中国学生一起策划并拍摄了视频《锡火相传》。视频展现了锡伯族的剪纸、骑射技艺以及欻嘎拉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过程让我近距离感受并了解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阿姆贾德说。
“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兴隆台镇对锡伯族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中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缩影。通过近距离观察村民生活,我感受到中国十分重视扶持民族地区发展。”阿姆贾德说,“我们最后的成片还通过组委会实现了海外传播,收获了广泛关注和点赞,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谈起未来,阿姆贾德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工作,“在中国的宝贵经历,让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更多外国受众。”
国际教育学院
哲 学 院
202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