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邂逅留学课堂:架起跨越文化的友谊之桥
近日,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迎来了一批来自欧洲的青少年学员,他们带着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参加了“探索华夏,智启未来”主题夏令营。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剪纸、绳编等非遗项目走进课堂,与汉语教学深度融合,为这些年轻学子打开了一扇感知中华文化的窗口。
在课堂里触摸中华文化脉搏
文化课堂里,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影像资料和互动环节,系统介绍中国历史与文明,特别是广受关注的饮食文化,帮助学员建立对中华文化的初步认知。

剪纸实践环节,在沈阳市非遗传承人冯元平老师的指导下,从对称图案到吉祥纹样,学员们用红纸和剪刀创作出窗花、动物等形象。“这让我理解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表达方式”,一位学员展示作品时感叹道。

绳编课同样热闹。五彩丝线在指尖流转,学员们学习编织象征团圆的中国结。“每一根线都像在讲述一个关于联结的故事”,活动志愿者这样描述课堂氛围。

非遗带来的特别收获
这些非遗活动不仅有趣,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遗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通过亲手制作,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学员得以理解符号背后的生活哲学,触摸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
剪纸的花纹、绳结的编法成了大家都能理解的“世界语”,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自然互动。冯元平老师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曾多次远赴欧洲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他说:“艺术是跨越语言障碍的绝佳媒介。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生动体现。它跨越地域、语言的界限,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通过剪纸技艺为全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在体验过程中,学员们也会主动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手工艺,课堂变成了文化交流会,课堂变身文化沙龙,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播下友谊的种子
“探索华夏,智启未来”的主题,在本次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每件完成的作品都成为跨文化友谊的见证。这种“文化课+非遗体验”的创新模式,让学员们通过多感官参与获得立体认知。有效促进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文化包容心态。这颗在辽大校园里种下的理解与友谊的种子,正如中国结的绵长丝线,将随着学员们回到欧洲继续生根发芽,为未来的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谱写中外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