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教育教学  学生管理  招生就业  党群工作  留学辽大  联系我们  留学申请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Student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学院新闻>>正文
 
当非遗邂逅留学课堂:架起跨越文化的友谊之桥
2025-08-03 20:00  

当非遗邂逅留学课堂:架起跨越文化的友谊之桥

 

近日,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迎来了一批来自欧洲的青少年学员,他们带着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参加了“探索华夏,智启未来”主题夏令营。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剪纸、绳编等非遗项目走进课堂,与汉语教学深度融合,为这些年轻学子打开了一扇感知中华文化的窗口。

在课堂里触摸中华文化脉搏

文化课堂里,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影像资料和互动环节,系统介绍中国历史与文明,特别是广受关注的饮食文化,帮助学员建立对中华文化的初步认知。

2E0E4


剪纸实践环节,在沈阳市非遗传承人冯元平老师的指导下,从对称图案到吉祥纹样,学员们用红纸和剪刀创作出窗花、动物等形象。“这让我理解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表达方式”,一位学员展示作品时感叹道。


绳编课同样热闹。五彩丝线在指尖流转,学员们学习编织象征团圆的中国结。“每一根线都像在讲述一个关于联结的故事”,活动志愿者这样描述课堂氛围。


非遗带来的特别收获

 这些非遗活动不仅有趣,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遗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通过亲手制作,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学员得以理解符号背后的生活哲学,触摸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

 剪纸的花纹、绳结的编法成了大家都能理解的“世界语”,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自然互动。冯元平老师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曾多次远赴欧洲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他说:“艺术是跨越语言障碍的绝佳媒介。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生动体现。它跨越地域、语言的界限,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通过剪纸技艺为全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在体验过程中,学员们也会主动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手工艺,课堂变成了文化交流会,课堂变身文化沙龙,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播下友谊的种子

“探索华夏,智启未来”的主题,在本次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每件完成的作品都成为跨文化友谊的见证。这种“文化课+非遗体验”的创新模式,让学员们通过多感官参与获得立体认知。有效促进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文化包容心态。这颗在辽大校园里种下的理解与友谊的种子,正如中国结的绵长丝线,将随着学员们回到欧洲继续生根发芽,为未来的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谱写中外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上一条:国际教育学院举办“欣阅华夏,薪传五洲”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系列活动之“我们的中国节·清明”主题活动
下一条:辽宁大学十三届党委第三轮巡察第一巡察组巡察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工作动员会顺利召开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ICP备 05001361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电话:024-62202712    邮编: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