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的工业机器人完成最后一次精准焊接,当沈阳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的数据流刷新实时监测曲线,一场始于辽宁大学的跨国实践,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写下了生动注脚。2025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学校暨辽宁大学“中国制造企业的未来”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实践营的落幕,不仅标志着一段22天的探索旅程告一段落,更见证了一场跨越中俄的智慧碰撞——在这里,产业实践与学术思考交融,技术革新与文化理解共生,为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变革埋下了充满活力的种子。
从车间到课堂: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样本”照亮全球路径
宝马沈阳铁西工厂的智能生产线上,每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运作轨迹都镌刻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迁密码。当来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与贝加尔国立大学的25位留学生凝视着大数据屏幕上跳动的生产参数、物联网系统中互联互通的设备节点,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东北汽车产业的升级图景,更是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
这正是实践营的核心价值所在——以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世界一流学科为支点,将企业车间变为“移动课堂”,让学术研讨扎根产业土壤。从沈阳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的前沿技术演示,到辽宁省博物馆里工业文明与历史文脉的对话,实践营构建的“学术研讨+企业参访+文化体验”三维体系,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边界。俄罗斯留学生在撰写行业调研报告时,将宝马的人工智能调度逻辑与俄罗斯制造业的转型需求相对照;在制作短视频记录实践点滴时,用镜头语言解构“大数据驱动效率革命”的普适性规律。这种“沉浸式调研”让“数字化转型”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路径,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了兼具在地性与国际性的参考样本。
青年为桥:技术对话背后的文明共鸣
当《喀秋莎》的旋律在国际教育学院的金色大厅响起,当中俄学子围绕“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展开激烈讨论,这场实践早已超越了技术交流的范畴,成为一场深植文明理解的对话。实践营里,行业调研报告成为技术交流的载体,短视频作品化作文化传播的窗口,而中俄学子交换的明信片和徽章,则是友谊最生动的见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正需要青年一代用专业智慧搭建“技术桥梁”,更用文化共情筑牢“心灵纽带”。
俄罗斯学生Polina在结营答辩中说道:“宝马工厂的物联网系统让我想到贝加尔湖畔的矿产资源监测网络,技术的本质是连接——不仅连接机器,更连接人与人。”这种感悟的背后,是实践营精心搭建的“青年对话场”:学术沙龙里,中外学者引导学子从“应用经济学”视角剖析产业政策差异;企业研讨中,两国学生分享中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异同;文化体验时,沈阳故宫的榫卯结构与俄罗斯传统木构建筑的工艺对比,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跨越语言壁垒。
教育赋能:高校作为全球创新生态的“连接器”
这场实践的深层意义,在于勾勒出高等教育赋能全球产业变革的新范式。辽宁大学依托“应用经济学”世界一流学科优势,联动商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将学术资源转化为“跨国创新引擎”:一方面,以宝马、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博宇集团、伊利乳业等企业的转型实践为案例,让学科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焕发活力;另一方面,通过与俄罗斯高校的深度合作,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国际共识”,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跨国融合。
结营仪式上,俄罗斯领队教师RODIONOVA OLGA的话道出了本质:“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学生们提供了知识与实践生动联结的真实案例,也点燃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灵感。”这背后,是高校作为“全球知识枢纽”的担当——既扎根本土实践,提炼可复制的转型经验;又敞开国际大门,让智慧流动形成创新合力。
当最后一张合影定格下中俄学子的笑脸,这场实践的价值才刚刚开始生长。它印证了一个真理: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需要跨越国界的智慧接力。在辽宁大学搭建的平台上,中俄青年以实干探索产业未来,以真诚增进文明互信,为全球数字化变革注入了青春动能——这,正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未来”最动人的图景,也是教育对世界的深情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