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至13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承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治沙70周年世界青年论坛”在阜新章古台举行。我校及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共45名中外师生参加本届论坛。
论坛共分为7个环节。中外师生通过观看纪录片《彰武治沙》,了解彰武治沙过程、成果及治沙英雄事迹。通过参观辽宁省防沙治沙成就展馆和标本室,了解该地区沙地治理情况以及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参观沙地所试验区,登护林瞭望塔,一览广袤无垠的万亩松林。参观边界林,了解彰武人民用生命捍卫家园,创造出来的世界奇迹。参加论坛的师生,还重访当代愚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侯贵今年70多岁,他和老伴20年栽树30多万棵2400亩;大家聆听侯贵老人的感人事迹,同他一同栽种130棵油松,种下中外“友谊林”。
本届论坛的重头戏是8月13日上午在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举办的“2022年感知中国:中国治沙70周年世界青年论坛”。参加会议的有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校长翟钟龄,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田玉芬、院长姜涛、副院长寇振锋。论坛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姜涛主持。会上,来自6个国家的8名青年学生发表讲话或宣读论文。
论坛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的布隆迪籍留学生丽卡说:“彰武治沙让她感动,感谢辽宁大学组织这次精彩的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满满,受益匪浅。”来自尼日利亚的大卫说:“中国沙漠治理70周年的成果,我亲眼看到了,我特别佩服中国人民,他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孟加拉籍留学生康丹发言:“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更加深刻地见识到了中国真实、美丽、友好的一面,也感受到了中国人默默奉献和努力奋斗的精神。”辽宁大学赞比亚籍留学生吉福说:“我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侯贵老人植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要把治理沙漠的精神带回赞比亚。”留学生马丽恩说:“这次活动太精彩了,我希望通过我在中国学习的环境专业知识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张欢发言:“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香飘荒沙滩,誉满五大洲,千古传功德,大漠显风流。这里天朗气清,岸绿景美,百姓和乐,彰武不虚此行!”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郑鑫垚说:“彰武治沙精神是流淌在一代代治沙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精神,将其融入血脉。”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靳妍发言:“荒漠化是全球共同的环境问题,作为当代的中国青年,我认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治理荒漠化贡献出青年力量,再创彰武治沙传奇。”在论坛中,中外学生们被彰武的治沙成就深深震撼,一直处于感慨和兴奋之中,纷纷竖起大拇指,不断表达对彰武治沙人“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的敬佩之情。
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王祺用英文发言:“如果说去年的活动精彩绝伦,则今年的世界青年论坛多姿多彩,让我们全体师生体会了沙漠治理的艰辛与不易,欣赏了万亩松林的广袤与辽阔,感受了‘当代愚公’的坚毅与朴实,获得了思想精神的净化与洗礼。”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校长翟钟龄说:“彰武治沙70年,总结出了‘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筛选出了重要固沙灌木,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开创了用樟子松进行人工治沙的先例,带动了我国‘三北’地区樟子松固沙造林超千万亩,有效地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蔓延,保护了辽宁城市群及东北亚的生态安全。”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寇振锋从理解当代中国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讲述了“治沙精神与文化传承——理解当代中国的崭新形式”。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田玉芬说:“今年的项目,在去年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中国治沙70周年”世界青年论坛,以此深耕“感知中国”品牌,集中展现中国荒漠化治理的伟大成就和中国人民坚韧顽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令我们备受鼓舞。”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姜涛在论坛总结讲话时说:“彰武治沙用沙经验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辽宁经验和彰武治沙精神。彰武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在彰武我们深切体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本届中国治沙70周年世界青年论坛,是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留学生开展“感知中国”活动的一部分。两年来,国际教育学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留学生的回信精神,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的部署,深入开展“感知中国”活动,让留学生们“读懂今天的中国”“读懂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本届论坛促进各国青年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投身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本届论坛,中外学生真切地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深刻领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参加本届论坛的还有有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辅导员林茹、韩勃、张婷、吕博超和学院教务干事林毅。